碰盅存世
1、碰盅作为古代乐器,确实存世。以下是关于碰盅存世的详细解实物存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内,保存有两副珍贵的碰盅展品。这些碰盅直径分别为6厘米和8厘米,壁厚均为0.6厘米,其中一副还通过铜链相连,设计精美,音响特征显著,清脆且余音悠长。
2、碰盅,又称碰铃,是晋剧击节乐器,铜制,一副两个,用绳子穿连,相互击打发音,主要用于过场丝弦曲牌的演奏,碰盅总是按眼来击打,每眼两下。碰盅,蒙古族打击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用响铜铸造而成,外观与小镲相像。盅体呈喇叭口形,中部隆起的半球形部分称碗,盅体较厚。为宗教乐器。
3、碰盅,蒙古族打击乐器。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用铜铸造,形如小钹,直径厚0.6厘米。由两面组成。盅面中部凸起,呈半球状,球中心有小孔,可设环系结铜链、红绸、布带等,将两面小盅连在一起。双手各执一面碰击发音。原用于宗教仪礼中,现已用于民间歌舞和乐队演奏。
4、常演奏的曲目有《四来》《雁儿落》 [编辑本段]体鸣乐器 (1)敲击体鸣乐器: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铜鼓,等等。
5、晋剧音乐所用乐器有呼胡、二股弦、小三弦、四股弦、唢呐、笛子、梆子、鼓子、手板、大堂鼓、小战鼓、马锣、铙钹、小锣、铰子、沟娃子、碰盅等,下面是介绍晋剧伴奏的各种乐器:呼胡,属于拉弦乐器。
6、体鸣乐器包括:叮咚、木棍琴、韵板、基诺竹筒、竹筒琴、锣、铛铛、单打、铓锣、铜鼓、三角铁、木鱼、广东版、木琴、铝板琴等。
傣玎收藏状况
这些傣玎的收藏,展现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独特魅力和精湛技艺。
傣玎的外形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全长与尺寸:傣玎的全长一般在75厘米至85厘米之间。琴筒的长度约为5至6厘米,直径为5至7厘米;陶制琴筒长7厘米,直径在9至10厘米。琴筒设计:琴筒的材质多样,常见有大龙竹、椰壳,有时也会选用葫芦、木或陶制。
傣族,一个拥有深厚历史的民族,其音乐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元素——傣玎,可以追溯到明代。据史书记载,明洪武二十九年(公元1936年),朝廷派遣李思聪和钱古训两位官员前往今天的德宏傣族地区进行考察。
琤尼琤尼的收藏
1、琤尼琤尼的收藏主要指的是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展示的一件珍贵的壮族琤尼。以下是关于这件收藏品的详细信息:外观与设计:共鸣箱:由木制而成,呈半圆形,底部选用松木,只有一个大型圆形孔洞,整体透出空灵之感。尺寸:长60.5厘米,底宽15厘米,中高7厘米。
2、琤尼的收藏主要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里。以下是关于琤尼收藏的详细解藏品地点:琤尼被珍藏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这是一处专门展示和研究中国乐器的专业机构。藏品描述:这件琤尼的共鸣箱由木制而成,呈半圆形,底部选用松木,只有一个大型圆形孔洞。
3、琤尼是源于东兰、凤山等地的壮族特有的古老民间拉弦乐器,历史悠久。曾被称作壮族七弦琴、瓦琴、唐琴、福琴、神琴等,但这些名称多为今人根据琴的形状附会汉族乐器而来,并不确切。历史沿革:琤尼出现于宋代,约有900余年的历史。
洞巴收藏现状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的中国乐器博物馆中,一件珍贵的洞巴被精心收藏。这件乐器全长73厘米,其管身选用果木精心制作,长度达到44厘米。首端直径为2厘米,尾端则略微扩张,直径为5厘米。乐器上设有五个按音孔,布局为前四个和后一个,均为圆形设计。